关注公众号:

首页> 最新动态

上海市特级教师黄琼:来自三个“第一次”的修炼

2019-03-18

images/2/2019/03/ToatnIhDLnaAad7nPvfvADvhViOnfp.jpg

▲ 菲纳克思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中方总顾问


黄琼,1980年参加教育工作。上海市学前教育特级教师。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主要从事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担任阿优的菲园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中方总顾问(外方为当代德国幼教之父菲纳克思教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原幼特教部主任,兼任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华师大特聘教授,中国幼教研究会课程与教学专委会副主任,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委员会主任等。出版专著《学前教育我的梦想与追求——黄琼从教30年文集》,主编《幼儿园教育活动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实施与案例》《走进新教材——上海二期课改新教材培训读本》《0—3岁婴幼儿教养活动的实践与案例》等。


一转眼,从教已38年了。岁月如水,生命如歌呵!回首从事的学前教育事业,回听这首倾情吟唱的特别的“歌”,那时而激昂高亢,时而舒缓低吟的旋律,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心田……因为执着的信心,因为专注的力量,更因为与天使般的孩子们的缘分,让我遇见了最好的自己,也让我经历了人生一次次有意义的修炼。


历数修炼的经历,有三个“第一次”是刻骨铭心的,成为我个人专业成长路上值得纪念的“拐点”。



第一次做老师:敬畏专业

1980年,幼师毕业后我便留校做了老师,承担“幼儿心理学”这门课的教学。没想到,第一次踏上讲台面对的学生,竟然都是幼儿园园长。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教育要“拨乱反正”,大批幼儿园园长急需接受专业培训。我有些担心,更有些忐忑,唯恐自己无法胜任这门课的教学。好在学校领导为我配了带教的导师——20世纪50年代从北师大学前教育系毕业的高月梅老师,让我心安了不少。


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上讲台的教学内容是“感知觉的概述”。我认真地备课:研究以前老师的上课笔记;比较陈帼眉先生《幼儿心理学》和朱智贤先生《儿童心理学》的不同观点;又到上海图书馆去查阅资料,了解心理学发展、神经生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一番“精心准备”后,似乎有些踌躇满志、跃跃欲试的感觉。


那天下班前,高老师突然问我,“小黄,上课的内容都准备好了吗?”我立即回答:“高老师,您放心,我都准备好了!”高老师说:“好啊,那今天下班后,你对我试讲一遍。”“还要试教!”我心里有些嘀咕。


等办公室老师们都陆续离开后,我面对高老师开始了试教……我也不知道这个“试教”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到什么时候结束的,只感觉脑子里一片空白,只隐约地看到高老师的眉头越皱越紧……


试教后,高老师一字一句地给我分析,连一个教学用词都不放过。我感到自己在一阵一阵地冒汗……整整两个小时,高老师帮我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详细梳理了一遍。至今,高老师的有些要求仍然时常在我耳边响起:“心理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每个概念都要富有逻辑、丝丝入扣地分析清楚”“搞专业,不能有半点含糊”“上讲台必须要把所有内容烂熟于心,不能看着讲稿上课”。一番试教,让我一下子明白了如何备课,怎样上课;如何研究专业,又怎样做学问。


终于到了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日子,我脱离讲稿,一口气讲了一上午四节课。看到坐在下面听课的园长们满意的表情,看到高老师舒展的眉毛,我为自己走上讲台,顺利完成了人生第一次做老师的任务而略感欣慰。


从此,无数次地站在讲台上讲课、作报告,我一直谨记着高老师的教诲:做专业,要一丝不苟;做学问,要老老实实。上帝眷顾“笨小孩”。我要以“笨小孩”的心态,认真做教育,踏实求学问。


第一次做老师上讲台的经历,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专业的力量。敬畏专业,就要从认真对待每一个观点、每一件事例、每一节课、每一次行动开始。




第一次评课:敬畏教研

1997年,我调到了市教委教学研究室,成为一名幼教教研员。教研员的一个“基本功”就是要即兴点评课,包括点评幼儿园的各类活动。


记得那是一个秋意浓郁的日子,我跟随市教研室的导师吴积静老师去郊区的一所农村幼儿园看现场活动。等老师们上完两节课后,园长就请我们对课进行点评分析。


吴老师说:“小黄,你先分析一下吧。”我痛快地说:“好呀,我先谈谈看法。”当时我心想,我在幼儿师范当了15年教师,曾执教过“幼儿园数学教学法”这门课,还无数次带着学生去幼儿园见习和观摩课,也进行过多次现场点评,包括对为幼师学生开设的优秀教师们的课进行分析。今天这两节农村老师执教的课,分析一下应该不在话下。于是,我便“头头是道”地“点评”起来:第一、第二、第三……


等我说完,吴老师便开始以她特有的语言风格娓娓道来。至今,她的那些设问仍然直击心扉:“这些内容幼儿喜欢吗?”“这样的目标要求对小囡有意义伐?”“这个‘提问’假如这样问,孩子们是否会听得更明白些?”“坐在那边上的几个孩子始终没有机会发言”……


听着听着,我越来越坐不住了。面对同样的教师、同样的课,为何我与吴老师的“点评”有如此大的反差。我的“点评”,似乎满是“学理”,也好像很有“逻辑”,但是,眼里只有教材、教学,而缺失了课程最核心、最珍贵的东西——幼儿!而吴老师,无论分析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等,都紧紧围绕教学对象幼儿来分析。我开始叩问自己的“点评视角”,开始反思自己的课程观、儿童观和教育观,也开始思考二期课改的价值追求和教研员的职责使命!


之后,我下决心放下过去,从头学习。我认真研究一期课改与二期课改的异同,全面学习新课程的理念、目标和改革取向,努力理解教研员的作用和应有的担当。


20年来,作为教研员,无论点评课和活动,还是指导幼儿园课程;无论做各种课题和项目研究,还是评审示范园一级园的质量等,我努力学习着、探索着,并坚守着从导师那儿获得的那份初心:一切为幼儿可持续发展奠基而教育,一切以育人为核心价值而教研。


从第一次做教研员点评课开始,我一直如履薄冰,深感自己身上责任重大,也一直深切体验着对“教研”这份独特工作的敬畏情怀。




第一次当评委:敬畏教师

做教研员,同时还要经历无数次做评委的体验。但第一次在市教研室四年一届的全市中青年教师评优活动中的经历,至今镌刻在我的心底,成为我专业成长的又一份底色、又一个动力。


在一个极其平常的日子里,我有幸“偶遇”了一位值得我永远钦佩的青年教师。


那天是去虹口区友谊幼儿园评审,被评的是一位叫吴佳瑛的青年教师——朴素而得体的服饰,一把抓的马尾小辫,让人感觉是一位典型的幼儿园老师。我先看了吴老师的班级环境,感觉有点特别——一切都是围绕孩子设计和创设的;又看了吴老师的个别化学习区域活动,兴奋感油然而生——每一个区域都显露着对新课程的深刻理解;最后看了吴老师的一节集体教学活动《屋顶上的秘密》,内心深觉震撼——独特的选材视角、创意的教法设计、高效的师幼互动。毋庸置疑,按照评选标准吴佳瑛老师荣获一等奖,而且是一等奖中的佼佼者——第一名。


之后,吴佳瑛老师的集体教学活动向全体区县教研员展示;她的个别化学习活动,连续一周向全市分享,各区县老师们分批前来观摩她的活动。在那段日子里,我便也有了机会天天在吴老师班上,看她如何与不同的幼儿一次次地进行有效互动;如何基于幼儿行为观察调整材料;又怎样在交流分享环节中有效提升幼儿的经验,挑战幼儿的持续探索与发现……一位来自非示范园、非课改园的青年教师,能把二期课改的理念和观念理解得如此深刻,并在实践中演绎得这般富有创造性,令我感动。我感慨,自己作为一名市教研员,也许能进行课改的上位思考、顶层设想,但在实践中,新课程的理念如何落地、综合主题课程是怎样的呈现方式、课程的目标在幼儿身上如何体现出发展性行为,等等,我却没法想象,更无以实践。然而,吴佳瑛老师以及广大的幼教实践者,她们以独特的方式和创造性的行为,最生动地诠释了新课程的理念和价值追求。她们,是我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实践导师”。


后来,每当遇到实践中的难点和困惑问题,我除了向书本学习之外,更多的习惯于向吴佳瑛老师等一线老师请教:小班的区域活动是否要把个别化学习活动与自主游戏区分开来进行?怎样让每一次师幼互动都对孩子发展产生积极的效应?教室环境创设中,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幼儿的注视率与互动率是多少?幼小衔接中,学前孩子哪些品质会直接影响到后续小学的学习?……每一次,我都能收获有益的启示,丰富专业的思考。


常常有老师问我这样的问题:“你没有做过幼儿园老师,怎么能在指导我们时,让我们都听得那么明白,那么‘接地气’?”我想说,是这些优秀教师的实践智慧滋养了我,是教师们的团队智慧丰富了我。因此,与其说是教研员支持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还不如说是教师的实践智慧成就了教研员的专业成长。教师与教研员,是专业生命生长中息息相关的共同体啊!


第一次做评委评优秀教师,让我感悟到:教师,是永远值得教研员敬畏之人;实践,是教研员永恒的学习之场。


人生,也许有无数的“第一次”:第一声啼哭、第一次上学、第一趟旅游、第一回做母亲……她们都有着不凡的生命意义。


然而,在我的个人专业成长之路上,这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次”,却让我难以忘怀!她们教会我敬畏专业,学习做学问;教会我敬畏教研,做最专业的研究;教会我敬畏教师,成为永远的学习者。


三个“第一次”,让敬畏伴随修炼,让修炼成为永恒。


内容来源:上海学前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