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首页> 菲纳克思方案

如何看待儿童自身所带来的性别、文化和社会的差异?

2019-04-02


菲纳克思教授原话实录:


“菲纳克思方案”强调要对儿童的个体差异保持非常的敏感。考虑儿童不同的性别,考虑儿童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等等,促使教育过程的个性化。为此,我们制定了系列教育原则。我们强调,教育者要重点观察的不是儿童脆弱的那一面,而是坚强的那一面。很多研究告诉我们,谈及个体的弱点时,个体往往是抗拒的。因此,教育者如果只关注儿童个体的劣势,那么我们和儿童都会是软弱的。如果关注儿童的优势,并增强儿童的优势,弱化儿童的劣势,那完全是另外一个视角,它有助于我们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我们可以通过对儿童反复强调“你是坚强的”来增强儿童的自尊心。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曾在上海参观过一所幼儿园,看到带班教师在引导6岁的孩子在一座倾斜的小桥上行走时保持平衡。现场,大多数孩子在行走时都掉了下来,没能走到终点。但有一个女孩做得非常好,成功抵达了终点。当时我问这个教师,开展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她回答道:“为了观察孩子的运动机能发展得怎么样了。”并且她知道,只有那个女孩能走得最远。这就是旧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观念会利用这种活动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鼓励所有的孩子:“你是有能力的。”因此,活动不应仅仅定位于观察孩子的运动技能发展情况,更可以利用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你是一个有能力的孩子。”简言之,不能只为成功者来设计这个活动。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今天对男孩和女孩的教育通常非常不同。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会根据社会文化的约定俗成赋予男孩和女孩不同的社会角色特点。例如,女孩该穿粉色的衣服,男孩则该更多穿蓝色或其他颜色的衣服。这是成人在对儿童的性别进行社会建构。但是当孩子长大后,随之产生了很多问题。因为成人在孩子的性别建构中牺牲了孩子很多的创造性,男孩和女孩之间缺乏沟通,孩子在性别的社会化过程中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创造力。其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当他们成人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另一半。现在,我们采用新的教育方案,让男孩和女孩都有机会合作建构自己的性别。换言之,建构儿童性别意识的并非是社会,而是儿童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培养儿童一定的社会能力和责任心等方面素养,这是对旧的教育观念及其教育方案的革命性改造。我们可以看到,这会促使孩子更多的创造力发展。


我还可以举一个例子。如果你以这种旧的教育观念引导孩子构建性别意识,那么你可能会在幼儿园里的两岁孩子身上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女孩开始想对男孩产生某种影响了,但男孩可能会作出拒绝的反应。由此,女孩可能会开启一个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她会转向别的女孩。女孩们在玩耍时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有机会充分感知他人的情绪。她们的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非常多,互动过程也日趋复杂。而男孩也可能由此产生另一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他们大多玩力量游戏,不太会表达情绪,也缺乏机会去感知他人的情绪。男孩的言语交流也不多,甚至几乎不使用非言语交流方式,因此他们之间的互动形式相对简单。由此,可能导致女孩和男孩在个体发展上的种种不同。15岁女孩的语言素养明显优于男孩,并且这种差异男孩一时很难弥补上。当男孩16岁、18岁或20岁时与异性第一次建立关系时,在有关爱的情绪、表达和沟通等方面,女孩像专家,男孩像菜鸟。因此,我们的教育观念是,要提供充分的机会,让男孩女孩自己去建构性别意识,促使男孩女孩都能从中受益。在这种新的教育体系里,男孩女孩都得到合适的发展。当下,我们尤其必须引入这种能让男孩获得爱的能力的素养教育。这种教育,我们把它称之为元情感素养的培养。